欧洲冠军联赛,简称欧冠,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俱乐部足球赛事,每年都吸引了全球亿万球迷的关注。这场顶级盛宴汇集了欧洲最强大的球队,每支参赛队伍都怀揣着夺冠的梦想,在这片绿茵场上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的对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冠,解析那些激动人心的对阵。
一、赛事背景
1. 欧冠的历史
欧洲冠军联赛的前身是1955年创立的欧洲冠军杯,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足坛的巅峰之战。从最初的16强赛制,到现在的32强赛制,欧冠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
2. 欧冠参赛队伍
欧冠参赛队伍主要来自欧洲各国联赛的前几名,以及一些通过资格赛晋级的队伍。每个国家的参赛名额由欧足联根据各国联赛积分和表现来分配。
二、对阵解析
1. 强队对决
在欧冠历史上,一些传统强队如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拜仁慕尼黑、利物浦等,总是能够吸引球迷的目光。这些队伍在欧冠赛场上有着辉煌的战绩,每一次对决都充满了悬念和看点。
表格:
| 队伍 | 赛季 | 冠军次数 | 近三年表现 |
|---|---|---|---|
| 皇家马德里 | 2021/2022 | 14次 | 荣获欧冠冠军 |
| 巴塞罗那 | 2021/2022 | 5次 | 进入四强 |
| 拜仁慕尼黑 | 2021/2022 | 5次 | 荣获欧冠冠军 |
| 利物浦 | 2021/2022 | 6次 | 荣获欧冠冠军 |
2. 意外之喜
欧冠赛场上,总会有一些黑马球队给人们带来惊喜。比如2018-2019赛季的利物浦,在欧联杯夺冠后,成功晋级欧冠,并在决赛中击败了强大的热刺,获得了冠军。这些黑马球队的出现,让欧冠比赛更加精彩纷呈。
3. 小组赛与淘汰赛
欧冠小组赛阶段,各队将展开激烈角逐,争夺晋级淘汰赛的资格。淘汰赛阶段,比赛将更加激烈,每轮都有可能出现冷门。
三、对战技巧
1. 了解球队风格
在观看比赛前,了解双方球队的风格特点,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比赛结果。例如,一些球队擅长控球和进攻,而另一些球队则更注重防守和反击。
2. 关注球员状态
球员的状态对比赛结果有很大影响。在比赛前,关注双方球队的主力球员和替补球员的状态,有助于判断比赛的走向。
3. 比较历史战绩
了解两队历史上的交锋记录,有助于判断比赛结果。一般来说,战绩占优的球队在心理和实力上都有一定优势。
欧冠是一场充满激情和悬念的足球盛宴,每年都能带给球迷们无数精彩瞬间。在未来的比赛中,让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的对抗,见证更多球队创造辉煌。让我们一起为欧洲足球喝彩,为心中的那支球队加油助威!
欧冠赛制规则讲解
1、欧冠资格赛:资格赛分为预赛轮、第一轮、第二轮和第三轮。预赛轮为单败淘汰赛,通过三轮资格赛,主客场两回合比赛,进球数多的球队晋级。第三轮资格赛的胜者进入欧冠附加赛。
2、欧冠附加赛:附加赛中胜出的6支球队(包括冠军之路的4队和联赛之路的2队)与自动晋级的26支球队一同参加欧冠小组赛。
3、欧冠正赛:正赛包括小组赛、1/8决赛、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小组赛有8个小组,每组4支球队,进行主客两回合较量,前两名晋级1/8决赛。同小组和同协会的球队在1/8决赛不会相遇,但从1/4决赛开始这一规定不再适用。1/8决赛、1/4决赛和半决赛采用主客场两回合比赛,胜者晋级。决赛为单场胜负。
4、参赛队伍数量与比赛时间:参赛队伍数量影响赛事规模。大型赛事如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参赛队伍众多,全球关注度高,具有高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小型锦标赛如地区性或特定团体的比赛,参赛队伍较少,关注度相对较低,但同样为参赛者提供展示平台。
5、比赛时间:比赛时间也是决定赛事规模的关键因素。长期赛程如网球大满贯和F1赛车,比赛时间跨度长,通常数周或数月。短期赛程如乒乓球世界杯和NBA季后赛,比赛时间较短,在一至两周内完成。比赛时长影响队伍备战和表现,同时也影响观众观看体验。
“世界第一运动”,你对它的规则了解多少
作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拥有大量粉丝,各种各样的足球赛事也成为了广大球迷心目中的饕餮盛宴。然而正如其他所有体育运动一样,足球也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判罚甚至于误判,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球迷和足球评论员都认为,“争议判罚已经成为了足球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不少刚刚开始观看足球比赛的人,也为比赛繁杂的规则而感到头疼。这篇文章将会通过回顾足球世界的各大经典判罚和争议事件,参考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制定的2015/16赛季《足球竞赛规则》,对赛场上最常见的规则和争议点进行讲解。
“这个球进了吗?”——足球运动的边界规则
众所周知,足球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包括边线、底线和门线在内的边界。一旦足球在非进球情况下,于比赛中越过边界,比赛将自动停止(即进入“死球”时间)并重新发球(角球、球门球或边线球);而越过门线并处于门框范围内,是进球的判定标准。不过在有些时候,足球比赛也会因为针对死球和进球的判定而产生争议,一些争议事件甚至成为了足球历史上的著名“悬案”。
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足球规则中对出界和进球的界定:
出界:只有球的所有部分均越过了边线或底线,才能判定为出界,否则一概视为足球在场上正常运动;
进球:只有球的所有部分均在门线以里、门框范围之内,才能判定为进球,否则一概视为足球在禁区内运动。
足球在边线或底线运动时,出界与否判定的示意图图:FIFA
足球在禁区内运动时,进球与否判定的示意图图:FIFA
案例1: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1/8决赛,德国队对阵英格兰队的比赛中,第38分钟英格兰队兰帕德在禁区内挑射,足球在击中门框后跃入球门内,但随后弹出。主裁判拉里昂达误将这粒能为英格兰队扳平比分的进球视为无效,这一判罚不仅引起了英格兰队全队的不满,还直接影响到了比赛的走向,使其以1-4败给德国队出局。事后的录像显示,当时球的整个部分已越过门线,应当视为有效进球。
该场比赛的录像截图图:BBC
案例2:在2014/15赛季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第27轮,拜仁慕尼黑对阵多特蒙德的比赛中,拜仁慕尼黑门将诺伊尔的一次定位球扑救,成功当选该赛季最佳扑救。在比赛的第87分钟,多特蒙德队获得一次前场定位球,主罚球员罗伊斯选择了直接射门,足球直接飞入死角,却在门线前被侧身倒地的诺伊尔没收。根据该场比赛的录像,诺伊尔触及足球的一瞬间,足球整个部分处在门线前,因此并不能算作进球有效。
该场比赛的录像慢动作回放截图图:CCTV
“矛与盾”——足球运动的进攻与防守规则
为了确保公平比赛,保障足球运动的竞技性和运动员的安全,足球比赛中进攻和防守行为均受到一定的规则限制,违反规则不仅仅会导致球队和球员受到处罚,也可能导致意外受伤。足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规则有很多,本文中将对一些常见规则进行介绍。
越位:作为进攻规则中的核心,越位位置的判定和越位行为的判罚在足球比赛中非常常见,也是争议判罚中最常涉及的规则之一,越位规则旨在于防止攻方球员利用不恰当的站位优势,来协助进攻行为或进球。
在了解越位位置的判定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处在越位位置本身不是犯规!而在罚门球、边线球、角球时,进攻不存在“越位位置”一说,也自然不会因越位而被判犯规。
案例3:在201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第26轮,杭州绿城主场迎战石家庄永昌的比赛中,下半场杭州绿城队获得界外球机会,罚球队员准确地将球掷给准备进攻的外援阿甘,但裁判却在阿甘拿球后举起示意越位。很明显,即使当时阿甘拿球后几乎形成了单刀球(进攻球员直接一对一面对防守方门将),阿甘也并不会被视为“处于越位位置”,这是一次典型的误判。
这次罚球的动态图
根据FIFA的规定,进攻时处于越位位置的球员,如有以下三类行为,则视为犯规:
干扰比赛进行;
干扰防守球员;
藉处于越位位置而获得(除上述两点之外的)益处。
而当一名攻方球员和足球与倒数第二名防守队员(包括门将)相比距离门线更近时,即可视为该球员处于越位位置。但当该球员处于本方半场、与倒数第二名防守球员或平行的最后两名防守球员处于同一平行线时,不能判定为处于越位位置。
案例4:同样是2015年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在第29轮广州恒大主场迎战山东鲁能的比赛中,第94分钟山东鲁能球员韩鹏打入一球,比分最终定格在2:2平。由于该场比赛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当年中超冠军的归属,这粒压哨扳平比分的进球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赛后录像显示,在山东鲁能球员传球给韩鹏的一刹那,韩鹏相对于球和倒数第二名广州恒大的防守球员都更接近门线。根据中国足球协会事后组织的会议判定,当值助理裁判对“进球有效”的判定,属于误判。
该场比赛录像的截图,以及山东鲁能球员和足球相对于门线的距离
任意球:作为对球员犯规行为最常见的处罚方式,每场足球比赛肯定都会看到各种类型的任意球(定位球)的身影。任意球一般分为直接任意球(可以直接由罚球队员射门)和间接任意球(罚球队员不可以直接射门进球)两种,根据FIFA的规定,以下几种犯规的处罚应包括给予对方一个直接任意球:
踢或意图踢对方球员;
绊摔或意图绊摔对方球员;
跳向对方球员;
冲撞对方球员;
打或意图打对方球员;
推搡对方球员;
拦截对方带球时,在触及球之前与对方球员的身体发生接触;
拉扯对方球员;
向对方球员吐口水;
故意手球。
关于故意手球的判定:通常认为,仅有在球员有意识地用手臂接触球,并意图用这一接触扩大防守球的身体面积(以阻挡球的运行)或制造进球时,该行为才被视为故意手球。如果出现了在手臂未离开躯干时的无意识手球,或球员在运动中出现了“球打手”的情况,都不会被视为故意手球。
在判罚直接任意球时,罚球地点会定在犯规发生的位置。而倘若球员在本方禁区内出现了上述的犯规,直接任意球以点球的方式执行。打进对方球门的直接任意球视为进球,而打进本方球门的直接任意球不会被视为乌龙球(Own Goal,即球员将球打入自家球门的情况,一般视为对方进球),但对方球员会获得一个角球。
而以下几种守门员犯规行为的判罚中,应该包含间接任意球:
拖延时间(守门员在发球前,用手控球超过6秒);
在发出球之后、另一名球员触球之前,用手再次触球;
用手回接队友的有意回传球,但队友的有意头球回传除外;
直接回接队友的边线球后,用手触球。
除此之外,以下几种球员犯规行为的判罚中,也应该包含间接任意球:
做出危险行为;
阻挡对方球员;
干扰守门员发球;
其他未被任意球规则提及的犯规。
间接任意球进球只有在罚球队员开出球之后,进球前触及其他球员的情况下,才可视为进球。对于直接打进对方球门的间接任意球,对方将获得一个球门球;直接打进本方球门的间接任意球,进球不会被视为乌龙球,但对方球员将获得一个角球。
点球:点球不仅是发生在禁区内的直接任意球的罚球方式,也是部分足球比赛中,双方在正赛时间(包括(可能有的)加时赛)比分相平情况下的决胜手段。FIFA对点球罚球的规则如下:
点球罚球前,足球应处于点球点;
点球手必须确认,该次点球由其主罚;
在点球手触球前,对方守门员必须在两门柱之间的门线上,但在保证位置的前提下活动不限;
点球手和对方守门员之外的球员必须离开禁区,处于场内点球点之后的位置,距离点球点至少10码。
案例5:在被称为“欧冠历史上最精彩的决赛”的2004/05赛季欧洲足球冠军联赛决赛,利物浦对阵AC米兰的比赛中,由于双方在常规时间内战成3:3,因此进入点球大战环节。在点球大战中,利物浦队门将杜德克为干扰AC米兰队的点球手罚球,在罚球时做出了惊人的“面条舞”:在保证自己站在门线上的情况下,不断做出弹跳动作,四肢夸张扭动。这一动作对AC米兰队点球手的干扰可谓是极其成功,一名球员踢飞点球,两名球员的点球被杜德克扑出。最终凭借3-2的比分,利物浦队成功夺得该年度欧冠冠军。事后根据国际各大职业裁判对录像的回顾,杜德克在做出“面条舞”动作时始终处于门线上,并不违反点球罚球规则中对守门员的限制。
杜德克“面条舞”的动态图图:虎扑网
“宝石卡加身”——足球竞赛的红黄牌制度
自从红黄牌制度引入足球运动以来,关于它的争议就从未停息过。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红黄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足球比赛的规范化,并且为保护球员的人身安全和足球竞赛的公平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趣的是,在中国球迷之中,黄牌和红牌又分别被称为“黄宝石卡”和“红宝石卡”,而在足球比赛中被出示黄牌的球员,也经常被足球解说戏称为“黄袍加身”。
黄牌:黄牌旨在于向被处罚球员传达警告信息,提醒他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务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被罚出场外。黄牌和红牌只适用于场上球员或替补席上的球员,FIFA规定以下七种场上球员的违规行为应予出示黄牌:
有违体育道德的行为(例如假摔);
在口头或动作上对裁判的判罚持异议;
持续违反《足球竞赛规则》;
阻碍比赛进行;
违反开角球、任意球或边线球的距离规则;
在没有获得裁判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或重新进入)比赛场地;
在没有获得裁判允许的情况下,离开比赛场地。
如果在替补席上的球员做出下列行为,裁判也可以出示黄牌:
有违体育道德的行为;
在口头或动作上对裁判的判罚持异议;
阻碍比赛进行。
红牌:出示红牌是为了示意严重违规的球员,其应该立刻离开比赛场地。被出示红牌的球员必须离开比赛场地和技术区,裁判也可以向违反规则的教练员做出手势,以令其离开技术区。根据FIFA的规定,下列七种行为会被裁判直接出示红牌,驱离球场:
严重犯规(例如足以威胁球员人身安全的拦截动作);
暴力行为;
向包括对方球员在内的其他人身上吐口水;
蓄意手球以破坏对方球员的进球或必进球机会(守门员在本方禁区内防守时不受本条限制);
当对方球员带球向前推进,并构成一个必进球机会时,利用可被判罚任意球或点球的犯规破坏该机会;
使用攻击性、侮辱性或唾骂的词汇或手势;
同一场比赛中得到第二张黄牌。
参考文献:
[1]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FIFA),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Board(IFAB).LAWS OF THE GAME 2015/2016,English Edition.